时间:2023/4/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总策划:张徽贞周红红

◆主讲:邢景会沧县政协原副主席学者

潘洪斌沧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吴树强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

吕宏友市作协诗委会主任

◆主持:祁凌霄

◆执行:刘伟高海涛

◆摄影:边志明

主持人:

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开挖而成,大运河上曾涌动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在防洪、蓄水、运输上,体现了哪些聪明才智?

潘洪斌:

这些智慧可以从治河工具上来考察。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大运河的著作,明清时期的专著就约有上百种。《中国运河文献书目提要》收录了27种“运河工程类”著作,其中清代道光时期河道总督完颜麟庆的《河工器具图说》,汇总了清代治河所用的各种器具种,图文并茂,通过此书可大概了解各种工具的用法,考察治河的智慧。

另外,在沧县政协编纂的《行走运河看沧县》一书中,还记录了用铁锅堵漏、用岸边柳树减缓水流的办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洪水来时,村民一般在水里放一把鸡毛毽子,河沿如果有了水漏,毽子就会随着水势打转,这时人们赶紧用提前备好的铁锅,锅底朝下放在漩涡处,堵住漏斗。”“每次闹大水时,村民们都将河边的柳树从距离上部三分之二处不完全锯开,然后顺着水流的方向推倒,以缓解洪水对岸堤的冲刷,起到很好的防洪作用。”

李鸿章总督直隶,淮军将领周盛传率军屯驻青县马厂。周盛传在开挖马厂减河的时候,为了解决壅塞的问题,采用了取直河道、加宽河床的办法,让河水快速流走,冲刷泥沙。

吴树强:

运河水工系统而复杂,水源问题必须解决。水少,重载船会搁浅,得有保障蓄水的举措,时时补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水量,官方对水闸开启做了严格规定:顺治二年()“旗下军船,不许零星过闸,非时启闭,致妨漕运”;顺治七年()“运河行舟,虽系进贡及装载官兵,亦不得擅自开闸”;顺治十三年()“令河臣申明各闸启闭禁令,先放粮船,次放官船,又次放商民船。如有启闭不时,泄水误漕者,指名题参”。

山东地区的湖泊是运河水的主要来源,为了保障水源充足,雍正元年()谕旨说“每年漕船迟滞,皆由运河阻浅。运河之水,全赖山东诸湖蓄水以资灌注。近岁渐就淤积,居民或占成田地,以致水少不能济运。今宜趁夏秋雨水之时,豫为蓄水之计。凡沿河田地,已经成田者不必追究。其未经耕种者,速宜严禁,不可侵占。至诸湖堤防,须修筑坚固,引水闸坝,务启闭得宜。则湖水深广,运河流通不竭,漕艘自无阻滞之虞。”

在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到统筹协调漕船、商船、民船的举措:康熙四年()朝廷明令:如粮船商船齐到闸,粮船先过,商船继过。如粮船未到,商船先到。不能以粮船将到为借口,强行拦阻。严禁官船打着官务紧急的旗号,和粮船争先后,擅自闯闸开闸,违者重处,知情不报的河道官员一并治罪。雍正二年()谕旨:水少时加意管束,水大时听商船行走。遇有商贾客船,许于漕船先后乘隙而行,不许漕船拦阻,也不许商船拥挤。从这类记录中可以读到保障水源和运河航运秩序的措施。

主持人:

大运河上有著名的水利设施遗存。这些著名水利设施的建造情况和其中凸显的人文精神各有哪些?

邢景会:

捷地减河是著名的一处。捷地减河开挖于明弘治三年(),后由闸改坝,由坝改闸,反复改动。年中华民国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建成8孔分洪闸,并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购置8台闸门启闭机,启闭机设备保留至今,仍能使用;年因发电需求,开发减河新河道,建捷地电站闸;年,电力设施拆除,捷地电站闸改为水闸——捷地闸,自此,新河道承担泄洪重任,老河道被当作文物进行保护。

反复改动体现了人们的智慧。

首先,捷地泄洪闸作为捷地减河的渠首工程,是捷地减河有效发挥作用的咽喉,这一点古人看得很清楚。乾隆皇帝4次亲临巡查河工,督导水闸改为水坝,命朝中“第一治水名臣”裘曰修负责,可见重视程度。其次,河北地处温带季风性气候,旱涝频发,需要根据气候变化不断调整闸的泄洪量辅助减河发挥作用。捷地泄洪闸每次大规模的改建均同气候变化有关。如乾隆三十五年()天津芥园运河险些决口,次年,乾隆皇帝钦定闸改坝以加大捷地减河泄洪量。第三,经济原因。捷地减河还一度兼运盐。当气候干旱、减河缺水时,虽然减河无需泄洪,也需要进行调整。由坝改闸,或下降坝基龙骨石,运河水可作为反向调蓄作用,以保盐运。第四,民生需求。捷地泄洪枢纽大多时候以水闸的形式存在。减河开挖初衷为泄洪,但从一开始就与两岸民生紧密相连。两岸民众依河而居,以河为生,运输、捕鱼、饮水、灌溉,甘甜醇美的河水滋润着百姓生活。闸排蓄兼顾,功能齐全,兼顾民生;坝泄洪及时、便利、经济,各有所长。乾隆敲定闸改坝,是防洪形势下的正确选择,是辩证治理。离开当时具体防洪的实际情况,抽象谈闸坝孰优孰劣没意义。后来数易其坝或改坝为闸,都与气候条件、对减河功能的定位变化等因素有关。

捷地减河所以成为现在南运河水系仅存的一条连接运河和渤海且仍发挥水利功能的河流,原因很多,透过捷地闸几百年变迁,我们看到了先人的治水智慧和浓浓的人文精神。

潘洪斌:

沧州段运河和南排河、子牙新河交叉,造就了沧县肖家楼倒虹吸工程和青县周官屯穿运枢纽工程两处“水立交”。肖家楼的倒虹吸始建于年,年第二次扩建,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倒虹吸工程。年的河北省3市斤地方粮票,正面图案就是南排河倒虹吸工程。青县周官屯穿运工程稍晚,建成于年,当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穿运枢纽。沧州的减河有捷地减河、兴济减河(已消失)和马厂减河3条。马厂减河的九宣闸碑文是李鸿章撰写的,现在碑上还可以看到抗日战争时留下的弹痕。马厂减河除了泄运河水,还造就了小站稻米,它的灌溉功能是最显著的。

吴树强:

清代运河的工程建设、维护、运营,在人员、经费、材料、规格、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实现了标准化运作,各种细节都有细致规定,形成系统化奖惩机制。对于不同种类的堤坝、砖石工程,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种类、规格、施工流程、技术细节等都有规定。在堤岸上种植芦苇柳树,不同时期也都有细致周全的制度设计,对官兵和普通百姓,也有具体奖励和惩罚措施。如乾隆二十二年()一条政令说:运河额夫,每名每年栽柳20株,并令堤后坦脚,栽植杂果树木。栽不及数、枯损过半者,专管官罚俸一年,兼辖官罚俸半年。栽不及一半,专管官降一级留任,戴罪补栽,兼辖官罚俸一年。枯损在一百株以内者,责令专管官赔补,至株以外者,降一级留任,俟赔完日开复。要求很严格。

另外,汛期水多了也得泄洪,就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开挖减水河,这也就是在南运河东岸兴济、捷地、马厂、四女寺等减河的来由。

主持人:

沧州大运河段在大运河流经地最长,弯道旁多有堤坝遗存。对于典型堤坝,古人倾注了哪些心血?

潘洪斌:

沧州发现的糯米坝,以东光谢家坝规模最大,米长;青县的胡白庄灰坝规模较小,最新勘查结果是多米,都是三合土加糯米汤筑成的。

谢家坝是当地谢氏家族出资,百姓出工出力建成的大坝。建成后,对此段防洪起了关键作用,是大运河沧州段最为典型的大坝,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运河河堤拐弯处直接受水流冲击,普通土坝容易决堤,用糯米筑坝,坚固耐冲刷,有一劳永逸的考虑。河堤有缕堤、月堤、遥堤之分。缕堤就是最靠近河流的堤,不绝如缕;月堤是在险要易溃的地方加固的半月形堤坝;遥堤是离开河床很远的第二道大堤,用作大水决堤后的第二道防线,遥堤距离远,河面一宽,水势自然就缓了。

大运河上的弯道号称“三弯顶一闸”。青县段运河在县北齐家圈、潘家庄、八里堂一带连续拐了三道弯,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几”字,非常具有典型性。潘家庄位于大弯里面,西南北三面环抱,与运河组成一个“凡”字。运河与黄河弯道不约而同,都是人类对大自然规律的把握和运用。

主持人:

大运河畔曾有很多名楼、名园、庙宇,有的已经不存,这些遗存是文化交流、商业繁荣的体现,对沧州城市全面发展产生了综合性影响。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邢景会:

御碑苑是一座当代园林,它因乾隆碑而得名。这是一处以明清时期北方园林为基调、依托捷地水利枢纽和乾隆碑为主要背景建成的人文景观。最大的亮点是开掘出乾隆碑“事在人为”的内蕴,据此重新布局,使看似零散的“九园十八景”有了“魂”。乾隆碑因此被称作“事在人为”碑。这对大运河文化景观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文化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特征。从文化元素上看沧州段大运河,既是水工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集合,又集经济、政治、文学、艺术、教育、宗教于一体。其中宗教是文化的多元集中体现。在我们考察历史上大运河众多文化遗存过程中,很难回避的是运河两岸众多的宗庙寺院。以民国沧县境内为例,从兴济镇到砖河镇,包括沧州城区,两岸寺庙应以数百计。沧河四百八十寺,多少烟雨楼台中。儒释道三教为其内涵,或存其一,如沧州文庙;或三教同处一殿,相融相依。它调节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维系着一方社会和谐。

在过去,如果说临河众多的亭阁园林多为士大夫精神家园的话,那么众多的寺庙则为普通百姓的灵魂皈依,至今沿岸百姓念兹在兹,成为乡愁。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寺庙所存无几。大运河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流动的文化中,当包括这些寺庙在内的宗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复兴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认识、处理这一问题,值得研究,这是文化灵魂建设问题,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层次的课题。

潘洪斌:

有一篇专门谈明代运河沿岸园林别墅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刘司马园(刘焘)、蔡侍御园(蔡朴)、王公弼的帆园、刘生和的浣花洲、王显仁的北园西园、王国祚的北新庄园、戴明说的定园等。青县戴佩的漱江亭也是一个庭园,建在青县城南二里鲍家嘴当时的滹卫合流处。青县峭帆亭更是金代就有记载了,时间比较早,包括乾隆等人历代诗文也多。一个县市需要地标性建筑,运河文化景观带上的古代名园是标志之一。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名楼名园中注入文化是关键。

主持人:

运河号子,是典型的劳作者的歌,是保留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号子的前世今生呈什么状态?

邢景会:

我曾以《最后的纤夫》表达对运河纤夫的敬意。这一群体,支撑和维系了大运河的正常运转。运河的作用日渐式微,纤夫队伍相对萎缩。“运河号子响连天,十万八千嚎天鬼”的浩大声势只能靠想象了。捷地村赵金岭老人17岁就拉船,是大运河上最后的纤夫。

老赵做纤夫,学习一年后成为正式的。纤夫分为两种,一种“随河”,跟大船走长途;另一种是短工,干短途临时活。沧州、兴济用的是短工。“随河”要有船业工会的会员证,老赵就在天津入了船业工会。“随河”跟的是大船,按里算账。拉纤,都是逆水而上,在大运河上往南拉。顺风轻松,逆风一天只走十余里,但报酬一样。逆风拉纤,一般走上风头,刮西南风,就要走西岸,东南风就走东岸。纤夫们一觉醒来,首先要看看风。老赵他们逢州喝面汤,平常咸菜窝头,到目的地加量给半斤面汤。一大盆面汤,勺子要直上直下,谁也不能多盛。一些厚道的船主,算完账后还给纤夫捎些干粮回家路上打尖。

纤夫号子,没固定套路,声要落在脚上,力要用在肩上,是纤夫们与大自然叫劲的呐喊,是集体劳动的动员令和信约。运河纤夫号子沉稳平和,坚定有力;黄河船夫号子激扬顿挫,惊心动魄,与水势急缓相关。

纤夫是社会最底层的边缘群体,最苦最累待遇最低,几乎也是全世界纤夫的共同际遇。列宾画笔下的俄国纤夫群体,统一在愤怒与抗争的主题之中。中国的纤夫有时不穿鞋,有的穿缅裆裤,连做人尊严也被苦难剥夺,难道不知愤怒?老赵说这是常态,但更多是自己生活不断改变。刚学拉纤,一年才挣三担三的玉米(公斤)。干了几年后一个月就赚一担多玉米,可以养家糊口了。

解放后沧州成立了航运社,船队一般用火轮拉,大大减轻了劳动量。后来航运社改成造纸厂,他在这里退休。新社会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大运河最后一批纤夫是幸运的。

吕宏友:

年,在省非遗保护暨普查工作现场交流会上,捷地村的翟金荣、翟晓峰、赵金岭、刘连起、张德春、韩金和、买德义几位老人唱响运河船工号子。多年后,有几位已经作古,但运河船工号子留了下来。

运河船工号子年代已久,无确切记载。上世纪50年代后,船工号子在运河上消失。船工号子有起锚号、摇橹号、拉纤号等10余种。除起锚号子齐声唱外,其余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和。船工号子节奏急促,领、和呼应紧凑,为呼喊性音调,声调高亢、激昂,多为上下句结构和比较简单的“咳、哎、嗨、哟、嗖”等呼和词。《沧县文化志》上只有《南运河船夫号子》和《摇橹号子》两首曲谱。据捷地村陈景新老人讲,运河在捷地与碱河交汇,漩涡多,大船要雇拉纤的,喊“行号”。拉纤时,一人指挥“领唱”,其他相应。起号时,先迈右腿,两步一号,右腿停,左腿落,唱和声中,一致发力。拉纤有“行号”,起锚有“起锚号”,撑篙有“篙号”,摇橹有“橹号”。陈景新曾拉纤走了运河近公里地段。逆水行走,两个半人(时陈景新13岁)拉30吨的空船,一天可走一站。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陈景新家的船被日本人租用,5个人拉一条船,一天只给5.9元的“伪联币”,老百姓叫“绿备”。这些钱大约可以换现在的一袋面,大家分,生活很艰苦。

潘洪斌:

青县李安泰收集过建桥打桩号子。年春,青县修建新华木桥。当时运河常年有水,截流施工条件不具备,只能用传统而且较为古老的立桩排架结构建造。立桩排架结构是梁桥的一种,以梁为桥身主要承重部件,而梁固定在一排木桩上面,在水中打桩,是造木桥最主要的工序。打桩时,两只大船用木篙固定在一起,中间甩出间隙,搭上架子,安上滑道、滑道中间挂上铁砣子,铁砣子上用绳索拴住穿进铃铛饼子(即滑轮),绳索另一头则分股由打桩的人们分头握住,拉起来放下,便可把木桩打进河底的土中。打桩要喊号,当时由青县著名号手张玉明领号,他声音宏亮,音调高亢,一声号起,能传几里以外,每天都引来很多人围观。

原标题:《大运河上劳作的浩歌》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