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座双曲拱桥凌空飞架南运河上,桥的西岸是著名的阜城县码头镇,也叫码头街,桥的东岸是沧州市东光县东光镇的码头村。码头街是当年大运河沿岸30个繁华码头之一,“看码头,好气派,千舟竞发扬帆来”“工商如云屯,行舟共曳车。漕储日夜飞,两岸闻喧哗”,即是当年场景的生动写照。历史上这一代原属东光县管辖。据《东光县志》记载,此处为太仆寺行台故址,兼有马地、马厂、马头诸名。因河间曾为“太仆寺养马处”,故而得名“马头”。又因该镇地处运河左岸,有船舶停靠,“马头”遂改为“码头”。后来因有东光县王家、马家等名门望族从河东搬迁至河西,逐步发展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居民聚集区,日渐兴盛,尤以经营药材和“大米洋面”而驰名。商贾广修店铺,形成了北街、西街、南场。一些商人也由运河南下北上,买进卖出,码头逐渐发展成为辐射周围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商埠。运河西畔有一条顺河街,两侧商号林立,每逢农历一、六码头大集,各地商客云集,集市设有菜、粮食、牲口、百货、估衣、肉、吃食等市面,周边东光、泊镇、连镇、崔庙都到这里赶集交易,生意火爆,热闹非凡。码头桥东就是现在的沧州市东光县城。据清光绪十二年《东光县志》记载,码头渡是东光“卫河六渡”之一,“在县西三里,下临卫河,又西南二十里为连窝镇,与县北二十里之夏口镇皆卫河所经水陆交冲,商旅辏集”;在清乾隆五年东光邑令陈上朋为码头桥撰《重修垒道碑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自西郭门至南运河长亘四里许,为赴省要冲,钱粮起解由于斯,商贾贸易由于斯,汗雨帷云,趾错肩摩。”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流、物流的聚集,码头形成古镇不容置疑。码头除了商业上的码头之外,还有政府设置的行政机构,即关卡,主要对来往的船只货物登记、检查、收取税银等。《阜城县志》中有关码头运河关卡遗址的记述:“位于码头镇码头东20米码头大桥北侧大运河河底部”“出土的有隋至明清的钱币、铜镜、佛像、香炉,还有青瓷碗、盘、罐、瓶等文物”“该遗址内涵较丰富”。由各时代文字记载到出土实物的印证,不难推测出码头经济的繁荣景象。历史记载,清咸丰五年(年),黄河大汛,“巨浪翻腾,直扑堤顶”。此后黄河多次改道,严重影响了大运河的畅通。处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更是无力恢复这条南北运输大动脉的全线贯通,漕粮河运也被迫中断,改为海运,饱经风霜的大运河在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冲击下逐渐衰败。——选自《衡水大运河》郭俊禹编著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